星期四, 3月 06, 2008

《竊聽風暴》的論文寫作啟示

看完《竊聽風暴》,覺得生活在自由民主的國度是很可貴的。1987年11月9日柏林圍牆未倒之前,東德人像其他共產國家的人民一樣是沒有言論自由的,任何與黨意相反的意見,都會受到管制,違反者,動輒入獄或自殺。這樣的環境亦曾經發生在台灣二二八事件之後的數十年中,猶記童年時,聽到某位村民被抓了,也看到村中的一位大學生偷偷把天線接在樹枝上,不知在聽什麼。如今,經過許多民主鬥士的前仆發繼,流血流淚,我們才有真正的民主。看《竊》片,感觸尤深。除了感觸之外,也為這片拍得爐火純青而喝采,並得到其他的啟示,啟示之一是如何寫作。從《竊》片中可以總結出以下的寫作啟示:
  1. 主題明確
    《竊》片的片名英文版是The Lives of Others (其他人的生命),中譯名確實能告知內容與「竊聽」有關,且起了大風暴。但其實片中的核心是「人是會變的」,戳破共產黨所深信的「人是不會變的--所有的黨員會對黨忠貞。」,針對「人是會變的」這一主軸,男主角衛斯勒在監聽過程中,隱匿了幾個真相--
    • 德瑞曼的寫作主題;
    • 德瑞曼在西德明鏡報發表「東德自殺資料」的偷渡管道;
    • 偷走德瑞曼藏在地板下的打字機。
    該片的另一副軸是「献給好人的奏鳴曲」用以呼應「人是會變的」的大主軸。
  2. 脈絡一致
    全片的脈絡從一開始就呈現審訊的折磨性、到德瑞曼家裝竊聽器,警告德瑞曼的鄰居太太、餐廳內有關總書記的笑話、迄古畢茲中校親自出馬到德瑞曼家搜索,在在刻畫著共產黨監控人民的手段,是無所不用其極的。
  3. 情節無懈可擊
    作家德瑞曼欵惑自家何以沒有被竊聽,問過部長漢普後,拆了全屋的竊聽裝備,才明白自己一直被監控著,但誰保護過他?他從搜密檔案中,抽絲剝繭找出當年未洩密者是衛斯勒及其監聽代號HGW xx/7,然後在「献給好人的奏鳴曲」一書的前頁以衛斯勒的代號感謝他。
  4. 角色各盡所能
    男主角衛斯勒從頭到尾都是一副撲克臉,衣著也是千篇一律;古畢茲對部屬有罰必重,打字機查無著落一事,他認為衛斯勒知情,遂將衛斯勒降職到地下室當拆信工,衛斯勒甘之如飴。
  5. 細節詳實
    全片的細節無紕漏處,例如,衛斯勒曾威脅德瑞曼的鄰居太太不可洩露機密,但又藉她幫德瑞曼打領帶來交代她真的沒洩密,卻又由德瑞曼要求鄰居太太把打領帶當兩人間的秘密,使竊聽者在監聽過程中,加深猜疑。
拍電影是從編劇開始,編劇的核心應像明朝戲劇家李漁所強調的「立主腦、密針線、減頭緒」,《竊》片的編劇確做到這番功夫,值得寫作者學習。

《竊》片嘉言錄
  • 你又變得不像你自己了。
  • 凡事小心是對的。
  • 站在對的一方。
  • 用心聆聽的人會是壞人?

沒有留言: